质量文化月专题活动:督导推荐优质课堂 | 第二期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课程名称:大学英语1

授课时间:2024/2025学年1学期

授课教师:王爽讲师外国语学院

   

王爽,讲师,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师,大学外语第二教研室主任,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探索与研究,曾荣获线上教学优秀教师”“三全育人”先进个人等称号。获外研社“教学之星”大赛省级三等奖,指导学生参加“高教社杯”大学生“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”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获得国家一等奖,指导学生多次获得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“理解当代中国”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演讲比赛以及“21世纪杯”全国演讲比赛省级奖项。大学英语1课程为2024-2025学年第一学期校级教学改革示范课程优秀课程。  

推荐督导专家:胡国杰  

推荐理由:  

1.教学目标清晰明确,课堂教学组织井然有序。  

课堂教学设计严谨科学,同时富有创新精神。将四级听力技巧训练与跨文化主题深度融合,通过设置一系列任务,形成学习闭环。第一学时以听力技巧为主线,结合教材内活动实现素养迁移;第二学时通过教材中“汉字叔叔”访谈案例,将语言技能与文化传播目标无缝衔接。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参与度,体现在积极性、互动性、准备情况和贡献度等方面,这些指标的优秀表现印证了课堂的高效组织能力。

2.课堂师生互动充分,学生学习积极性高。   

课上学生注意力集中,主动发言频次高,课堂氛围活跃。课堂创新采用线上线下互动模式:线上通过词云生成激发兴趣,线下开展角色扮演、小组讨论等任务。教学中,学生需分组完成真题演练、思维导图展示,并通过即时反馈工具实时呈现讨论成果。上课过程中特别关注不同学生需求:内向学生通过分组任务获得展示机会,活跃学生承担总结角色,确保全员参与。  

3.教师授课富有激情,课堂气氛活跃。   

授课风格自然大方,语言生动活泼,教学中巧妙融合幽默表达与亲和的肢体语言。例如,通过比喻简化抽象概念,用案例激发学生热情,课堂像沉浸式研讨会,轻松掌握难点。课堂融入游戏化元素:如“词云投票”导入环节、角色扮演的情景模拟,以及“荧光笔标注真题关键词”等互动任务,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。  

4.课堂教学内容饱满,教学重点突出。   

该课以四级听力技巧(预读选项、视听一致、逻辑信号词)为核心,结合《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》第二单元的文化主题,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,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。通过2024年6月真题逐句解析,强化“划定位词”“排除干扰项”等技巧;同时,通过融入汉字演变图片,对汉字象形义与英语词汇词源进行对比解析,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。针对跨文化逻辑表达这一教学难点,教师提供思维导图辅助任务完成,并通过问题链,层层递进,确保学生能够听懂内容、学会应用,并能够广泛传播所学。  

 
 

   

课程教案设计

教学基本信息

课题名称

大学英语1

授课教师

王 爽

授课对象

 非英语专业本科生

课程性质        

通识与公共基础必修课        

 教学内容:《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》Unit 2 New words,new worlds           

教学说明教学理念        

本单元课程将大学英语四级听力技巧训练与《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》第二单元New words, new worlds的语言文化主题紧密结合,旨在借助四级应试技巧强化学生的听力实战水平,并拓宽其语言学习的文化视野及跨学科应用能力。课程设计着重于技巧移语言应用的结合,将四级听力策略巧妙融入语言文化主题之中,旨在推动学生从单一的应试能力向全面的综合语言素养提升。        

1. 以学生为中心:通过真题演练、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主动学习。   

2. 任务驱动:以四级真题为任务载体,结合单元主题设计语言实践任务。      

3. 跨能力融合:将听力技巧(预读选项、视听一致)与跨文化沟通、批判性思维结合。

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       

1.设计原则:双主线融合,能力与素养并重
 1)应试能力与人文素养结合:以四级听力技巧为工具性主线,以语言文化认知为素养性主线,通过“技巧应用→文化迁移”实现能力进阶。

 2)任务驱动,层层递进:通过真题演练问题分析策略总结跨文化实践的任务链,形成输入(技巧学习)内化(讨论反思)输出(角色扮演)的学习闭环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

2.核心策略:从“解题技巧”到“语言应用”的迁移
1)技巧为基: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
四级听力:聚焦长对话的预读选项(划关键词)、 视听一致(抓重合信息)、 逻辑信号词(but/ however)三大技巧,通过真题逐句解析强化实战能力。

语言文化:结合教材中记忆策略(如“Memory quiz”)和跨文化案例(如汉字演变),将听力技巧迁移到词汇记忆、文化理解等综合场景。        

2)素养为魂:       

批判性思维:通过英语全球化原因”“汉字文化推广等讨论,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背后的历史、经济、社会因素。        

跨文化沟通:以访谈汉字叔叔角色扮演任务,模拟真实语言应用场景,提升文化传播意识。        

3. 设计亮点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)问题链驱动深度思考:从如何提升听力记忆?(技巧)→“英语为何成为全球语言?(文化)→“汉字如何走向世界?(应用),形成逻辑连贯的探究路径。 

2)虚实结合的任务设计:
  实:四级真题训练强化应试能力;        

 虚:跨文化访谈任务激发创造力,避免为考试而学习的功利倾向。

3)资源整合创新:将教材中汉字叔叔案例与四级听力技巧结合,用听力技巧分析访谈对话实现跨单元资源整合        

教学主要        

1.知识目标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)掌握四级长对话听力预读选项、关键词定位、视听一致原则。        

2)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记忆策略的运用(如教材中提及的“critical thinking”练习和“memory quiz”测试)        

2. 能力目标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)能运用预读技巧快速捕捉长对话关键信息。        

2)能在小组讨论中分析语言学习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(如教材中的ranking study skills)。        

3.素养目标: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)培养跨文化意识,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(如英语语言发展史和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)。        

2) 增强合作学习与批判性思维(如角色扮演访谈)。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

教学重点与难点        

1.重点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)四级长对话预读选项与视听一致技巧的应用。        

2)语言学习策略的迁移(如记忆技巧与词汇拓展)。        

2. 难点: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1)学生实现从应试技巧到语言实际应用的转化。        

2)跨文化主题讨论中的深度逻辑表达(如汉字文化推广访谈设计)。

解决重点与难点的方法        

 1)通过真题逐句解析强化技巧;        

 2)设计问题链来引导讨论,例如英语为何成为全球语言?汉字如何传播文化?等。        

 3)提供思维导图模板辅助小组任务(如语言重要性框架)。

采用主要教学手段        

1.多媒体:PPT展示技巧步骤、视频(教材中汉字叔叔访谈片段)。        

2.互动工具:在线词云生成(学生提交最难语言技能关键词)。        

3.实物教具:四级真题卷、汉字演变图片(辅助文化讨论)        

 第一学时(45分钟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教学环节导入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5分钟)        

活动:词云投票        

提问:Whats your biggest challenge in English learning? (Memory? Listening?)        

学生通过手机提交关键词,生成实时词云,这一互动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,而且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,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词汇和理解听力内容,从而有效应对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记忆与听力挑战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

教学环节展开:四级长对话技巧(30分钟)        

步骤1):技巧讲解(10分钟)        

核心策略:        

(1) 预读选项:划定位词(名词、数字、动词);          

(2) 视听一致:答案与原文重合度最高;          

(3) 逻辑衔接词(but/ however)后多为考点。          

示例:展示2024.6真题选项,标注关键词(如library”“project deadline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

步骤2):真题演练(15分钟)

(1) 学生需分组合作,共同完成一道长对话真题,并使用荧光笔标记出预读的关键词。        

(2) 播放音频后,小组核对答案并分析错因(如漏听转折词)。        

步骤3):技巧强化(5分钟)        

教师将总结归纳常见陷阱,如利用同义替换迷惑考生,或干扰项虽重复原文单词却答非所问。        

教学环节衔接:教材主题导入(10分钟)        

问题链启发:        

1) Its difficult to remember key information in listening; how can you improve your  memory efficiency?”→ 链接教材Memory quiz活动;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2)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, how does it influence other cultures? → 过渡到单元主题New words, new worlds        

第二学时(45分钟)教学环节深入:语言文化主题(20分钟)        

活动1) 小组讨论(10分钟)        

任务:

      Rank the factors that make English a global language (History? Economy? Internet?)

成果展示:每组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报,教师随后进行补充说明。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

活动2) 跨文化对比(10分钟)        

对比汉字与英语词汇的演变过程(例如,字的象形含义与英语“home”一词的词源);        

播放汉字叔叔视频片段,学生总结汉字推广策略。

      

                  

教学环节巩固:角色扮演任务(15分钟)        

任务:Interview Uncle Hanzi (教材活动)        

A组:记者(提问汉字学习难点”“文化推广计划        

B组:汉字叔叔(用教材词汇如pictograph, cultural heritage回答)        

教师提供句型支架(如Could you explain what you mean by...?        

教学环节总结与作业(10分钟)        

1) 总结:        

四级技巧:预读选项定位关键词排除干扰        

语言学习:记忆策略(如联想、图像化)助力听力与文化理解
2) 课后任务:        

必做:完成一篇四级长对话真题,标注技巧应用步骤        

选做:撰写短文How Chinese Characters Tell Stories

教学反思        

1. 通过技巧-文化双主线设计,解决应试与素养的割裂问题;        

2. 小组任务需明确角色分工,避免部分学生参与度不足;        

3. 可增加在线平台实时反馈(如听力错题统计)。